来源:雪球App,作者: 绿板板-躺棺材,(https://xueqiu.com/6438611982/230096579)
收益凭证依照支付类型和风险等级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类、本金保障型浮动收益类和非本金保障型浮动收益类。
1. 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类
“保本”即为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类收益凭证的最大优势,证券公司在产品合同中明确约定固定收益率,投资者到期可获得本金和固定收益,风险较小,性质类似于证券公司发行的债券。本类产品为主流,2021年度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类券商收益凭证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2. 本金保障型浮动收益类
这种结构的收益凭证将固定收益产品与场外期权合二为一,券商利用固收的理财收益去购买场外期权,在本金相对安全及约定到期支付固定收益的基础上获得浮动收益,价值会随着挂钩标的而变动。其性质类似于结构性债券,兼具债券和衍生工具的特点,适合有一定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3. 非本金保障型
与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类收益凭证相反,非本金保障型收益凭证没有“保本”功能,一般挂钩特定标的(如指数),主流产品结构以指数增强、雪球等为主。这种类型的收益凭证从学理上来讲似乎应当属于衍生证券,但由于券商通常选择在柜台市场或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与服务系统发行,因此其性质应当认定为场外期权,即在非集中性交易场所进行交易的非标准化的金融合约。
收益凭证适合谁来投资
1.个人投资者:收益凭证更多是以往“保本”产品的替代
在资管产品净值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本金保障型固定收益凭证可以作为短期银行理财、结构性存款的替代,因为在收益上,收益凭证均高于前两者,加上投资门槛较低,投资期限短久期较多,受投资者青睐。而非本金保障型的收益凭证可以作为能承受一定风险的高净值型客户的非标投资替代。
2.机构投资者:先“满足投资者之需”,再随其“投资理念”的转变进而提供相关资管产品
机构投资者之需,长期以来的核心不是收益有多高,而是风险有多低。现阶段的收益凭证相比其他产品而言,对机构投资者恰好属于“收益和风险较合适”的产品,具有一定吸引力,不少资管机构也是看中这一点来发行相关产品,未来待双方建立合作关系后,再进一步结合投资者需求变化来提供相对应的资管产品。
目前市场上也出现较多资管机构、部分信托公司等自主发行的“挂钩型结构化产品”,这也算是对证券公司的结构化收益凭证在获客上取得一定成效的认可。
但不得不承认,收益凭证的吸引力终究是有限的,因为收益凭证在规模上存在“天花板”,,根据证券业协会披露的证券公司2020年度经营数据,截止2021年末,证券全行业净资本为2.57万亿元,,测算下来发行余额规模上限为1.54万亿,收益凭证的发行余额不得超过证券公司净资本60%,一是说明收益凭证发放有限,先到先得;二是保障了投资者的本金和固定收益。
2022年,受疫情扰动、外部冲击的影响,上市银行基本面边际走弱,息差和非息收入拖累营收增速下滑,零售、地产等部分领域风险边际有所暴露。
春节后银行板块出现一定调整,截至目前,银行板块整体估值仍未修复至疫情前。展望未来,机构是如何看待2023年银行板块表现的呢?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银行行业的投资机会进行展望:
1)2022年22家上市银行业绩情况:营收普遍承压,拨备计提下降反哺利润
2)2023年至今:银行板块回报较差,国有大行表现突出,估值修复尚未至疫情前
3)后市看点:经济复苏利好银行板块
截至3月底,42家上市银行中有22家已经披露年报,根据已披露银行年报口径比较,22家银行2022年业绩情况有以下情况: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2022年22家上市银行,全年营收增速较前三季度增速收窄2.0百分率至0.4%。
分析来看,营收承压的原因主要是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中收继续负增长。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平安证券指出,主要受LPR定价持续下行对资产端收益率带来的影响,而负债端受存款定期化影响成本改善受到制
约。同时,伴随资产端LPR下调带动行业贷款收益率下行,叠加今年1季度重定价的影响,短期来看银行对于息差的管控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不过展望全年维度,伴随存款利率下调红利的逐步显现,预计有助于推动负债端成本的
下降,一定程度缓解息差收窄的压力。
东方证券认为,整体而言,四季度疫情冲击和债市波动影响下,银行景气度边际走弱,营收增速进一步放缓,符合此前的预期。展望2023年全年,经济复苏、地产信用风险边际改善的宏观背景下,信贷需求改善、息差压力趋缓、信用风险收敛共同驱动,行业的基本面压力有望在一季度按揭重定价的一次性影响后逐步好转,营收增速有望迎来底部反转。
拨备方面,计提力度继续降低,2022全年22家上市银行拨备计提同比下降11.5%。
拨备计提力度下降对利润进行反哺。2022年22家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7.3%,增速较前3季度下降0.4百分率。
东方证券认为,整体来看,行业的拨备水平继续保持充裕,尤其是部分优质中小行拨备覆盖率继续维持在 400%以上的较高水平,未来抵御风险能力无虞。
图片来源:平安证券
透过规模指标来看,4季度末22家上市银行整体资产增速较3季度有所提升,总资产同比增长11.5%,规模实现稳步扩张。
4季度末上市银行不良率环比下降1百分点至1.30%,从个体来看,包括邮储、招行、光大、平安在内的大中型银行不良率边际小幅上行,东方证券预计仍然是地产、零售、小微领域风险有所暴露,并未出现全行业资产质量恶化的现象。
截至4月4日,从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来看,银行(申万)指数今年来下跌2.03%,在31个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中排名倒数第五。平安证券指出,春节后银行板块出现一定调整,一定程度与前期政策优化带来的经济预期修复与短期实际数据间的背离所致。
细分124个申万二级行业指数来看,截至4月4日,今年来,国有大型银行收益在银行细分板块中表现最好,今年来涨幅接近7%,在申万二级行业指数中排名53名,农商行今年来涨幅超过1%,在申万二级行业指数中排名88名,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则表现不佳,今年来分别下跌4.11%和6.56%,在申万二级行业指数中排名114名和123名。
海通证券指出,国企改革有望改善国有大行的盈利情况。国企改革势在必行。在2023年2月23日,国资委在国新办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表示“推动中央企业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这一说法有望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从而提升银行板块的估值。
根据Ifind数据,截至4月3日,银行(申万)PE-TTM仅为4.60倍,位于5年9.88%的分位点;PB仅为0.54倍,处于5年6.01%分位点,估值处于低位且尚未修复至疫情前水平。
细分来看,36家上市银行(剔除部分当时未上市银行)估值也未修复至疫情前。 平安证券判断,全年板块修复的逻辑不变,弹性释放等待经济数据验证。
从各大机构分析来看,我国经济复苏将会改善银行经营环境,同时房地产风险化解将会改善银行资产质量,未来压制估值的因素有望出清。
① 我国经济复苏利好银行板块
东方证券指出,整体来看,第四季度经济和疫情压力下,上市银行基本面边际走弱,息差和非息收入拖累营收增速下滑,零售、地产等部分领域风险边际有所暴露。向后看,疫后经济复苏的宏观背景下,银行基本面压力逐步好转是必然趋势,伴随着宽信用、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发力,一季度重定价后银行量价质在内的主要盈利要素有望逐步企稳。目前受到前期海外金融风险影响,上市银行估值仍处于历史底部,经济修复的背景下继续看好板块估值修复机会,维持看好评级。
东莞证券展望2023年指出,伴随“稳增长”、“促消费扩内需”等政策与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的深入推进,宏观经济预期向好,市场活力将得到有效激发,行业景气度有望提升,银行业估值修复可期。
② 房地产风险化解改善银行资产质量
对于房地产方面,东莞证券认为,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对于推动地产需求端回暖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保交楼”、“三支箭”等房地产政策的加速落地有助于化解房地产风险,利好银行资产质量改善。
同时,中金公司指出,稳增长落地,资产质量改善。包括居民贷款的全部中长期贷款(而非企业中长期贷款)是银行股价的领先指标,2022年12月以来该指标已见底回升,预示稳增长的资金支持逐渐落地。预计今年下半年随着基建投资形成实物工作量、保交楼攻坚推进、房地产市场回暖,银行不良生成率领先指标有望出现拐点。
图片来源:中金公司
此外,中金公司还称,下半年净息差下行幅度趋缓。10年国债收益率一般领先银行净息差同比变动和银行营收增速2个季度,2022年4季度以来国债利率触底预示2023年3季度息差和营收增速有望边际改善。2023年1季度贷款重定价仍对息差有10-20个基点的下行压力,但预计下半年随着贷款需求好转、存款活期化增加,净息差同比变动幅度降收窄,对营收拖累减少,2023年2季度、3季度单季度营收同比增速有望转正。
③ 布局建议:“中特概念”+优质区域城商行+受益地产政策调整的股份行
中金公司认为,选股方面,当前高股息、低估值的国有大行有望继续迎来“中国特色估值体系”下的重估机会,3-6个月的时间维度逢低布局优质头部银行。全年来看,随着经济复苏可见性增强,下半年优质白马股相比于国有大行的溢价有望重新回升。
东方证券建议,继续关注两条主线:经济复苏的背景下,优质中小行区域逻辑仍然坚挺,资本补充诉求下未来业绩持续释放的动力充足,此外关注涉房风险缓释、零售投放修复的银行。
(本文内容来自持牌证券机构,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亦不代表平台观点,请投资人独立判断和决策。)
(作者:胡琳 )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