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 杨敬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十三五”时期是彰武“抢抓机遇、突破攻坚”的五年,也是“构建格局、总量激增”的五年,更是实现“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县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向前,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跑出了彰武速度,改变了家乡容颜,较好地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任务目标,开创了彰武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五年克难攻坚,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坚持发展为要,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发展大势,有效破解自身发展难题,强基固本,负重前行,县域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十三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由2016年的83.7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11亿元,年均增长7.3%;固定资产投资由2016年的17.2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39.2亿元,年均增长22.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6年的3.8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5.9亿元,年均增长11.6%。2019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考核排名第三,全额获得省政府奖励资金。在100个县区中,县域经济综合排名由2016年的第38位晋升到第30位。五年来,全县经济发展在逆势中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年栉风沐雨,对外开放成果丰硕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效应持续显现。积极抢抓京津冀产业转移历史契机,实施兵团合围、高层突破、全领域出击的招商策略,组建专业招商团队209支,成立驻地招商办事处23个,成功举办四届硅砂产业发展论坛、汽车零部件CT30峰会、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华民族大赛马、甘薯产业发展大会等国字号行业盛会。累计走出去、请进来2670批次,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完成72亿元,年均增长20.1%;完成5000万元以上新签约项目151个,其中亿元以上73个;累计新开工辽宁西蒙、辽宁春潮、辽宁昆仑隆源、辽宁双汇食品等5000万元以上项目148个,其中亿元以上67个,竣工投产95个,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五年位居全市前列。
——五年砥砺前行,产业格局更加稳固
打砂牌、走砂路,全力做大硅砂工业文章,“中国砂都”叫响域外。以硅砂深加工、装备制造及配套、高端建材为主导的彰武工业经济新格局全面建立。累计投资12亿元,新增彰武经济开发区项目用地4500亩,“七通一平”实现全覆盖,盘活闲置厂房40万平方米;以永红机械、春潮零部件等为代表的100个项目签约落地;铸管、玛钢件、汽车配件等主导产品稳产达效,累计实现产值50亿元,年均增长56.2%,彰武经济开发区实现了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转型蜕变。聚资源、上项目,农业产业化链条加快拉伸,率先探索实施互换并地,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发展添加了最强催化剂,成功经验在全国推广;双汇、华美、新望、雨润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项目签约入驻,竣工达产后可实现产值100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8亿斤,粮经作物种植比例持续优化,畜禽饲养量较“十二五”期末增长5.3%,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70个,打造甘薯、水稻、山药等沙地特色农产品品牌5个,沙农业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建架构、穿点线,现代服务业打开崭新局面,培育电商达人88人,我县被确定为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彰武电商发展架构全面建成。打造了生态观光、红色文化、美食休闲、历史印迹等主题旅游线路,累计接待游客370万人次。《舌尖上的中国》走进彰武,沙泉鱼宴被评为“辽宁十大主题名宴”,全域旅游格局初步建立。
——五年矢志不移,生态建设步伐稳健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把生态优美和经济增长“双赢”作为发展的重要价值标准,生态立县成果丰硕。高起点实施彰武草原生态恢复示范工程,流转土地12.5万亩,人工干预3.1万亩,打造了50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交相辉映的辽宁离海最近草原,筑牢了辽西北立体化生态安全屏障。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柳河综合治理、养息牧河人工湿地工程,主要河湖、饮用水源得到有效管护,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31.5%。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17处,第二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区内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面取缔,拆除大棚房、违建别墅65栋。高质量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绿盾行动交办案件整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生态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全面建立。
——五年垒基筑台,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坚持破旧立新,建管并重,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城市品位和市民素质显著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愈发强劲。城乡路网更加畅通,新改建国省干道79.4公里、农村公路837.8公里,新通客专投入运营,我县迈入高铁时代;新建金桂园、唐宁府等房地产项目15个,新增开发面积62.1万平方米,南城区得到全面盘活,实施中华路直通工程,城市骨架南拓北延;累计投资5亿元,实施了城区道路、管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85.5公里;高标准实施街路、楼宇、店招亮化工程,安装路灯2000基;2016年成功创建国家级卫生城;购置垃圾清运车18辆,建成水冲公厕9座,栽植树木9万株,人均绿地面积增加1.6平方米;完成硬覆盖20.3万平方米。取缔东郊市场,迁移西环早市,拆除违法建筑、私搭滥建1469处,城区非法载客三轮车全面禁行,在线监控实现全覆盖,城市管理更加高效便捷。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累计投入2.2亿元,新建村内道路619公里,建成美丽乡村55个,农村环境大为改观。
——五年革故鼎新,改革红利全面释放
坚定自信,保持定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强化涉企纾困,全力减税降费,建设项目110审批平台高效运行,承接调整取消和下放行政职权229项,压减前置审批事项30%,企业开办缩短至1.5个工作日,新登记市场主体1.5万个。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集体资产清产核资5.3亿元,组建股份制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183个,有力推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我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改革后设置党政机构33个,新组建事业单位25个,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实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重新划定县乡收支责任,镇村主动发展经济活力迸发。医疗卫生、园区管理、国有企业、公务用车等系列改革有序实施,有力助推了经济健康发展。
——五年底线坚守,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始终把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作为根本遵循,不断加大有效供给,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人民群众获得感持续增强。累计投入扶贫资金4.47亿元,扎实推进“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全县贫困人口稳定脱贫,77个贫困村销号退出,2019年整县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调整优化教育布局,“幼小初高”教育硬件全面提档升级,义务教育均衡县通过国检验收。标准化建设运营传染病院,全县新增医疗用房1.8万平方米。县级融媒体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学习强国”平台建设深入推进。建设村级文化广场215个,博物馆档案馆建成投用,“诗词之乡”底蕴更加深厚。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000人,农民工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困难群体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始终坚守安全生产红线,深入实施信访矛盾减存控增,重拳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累计打击黑恶团伙8个,化解信访案件3780件,全县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效。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五年,时时有挑战,处处有考验,面对彰武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铮铮使命,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巩固,政府系统党的建设扎实推进。我们自觉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民主监督,582件人大代表议案建议、185件政协委员提案高效办结。我们坚持依法行政,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7件,行政诉讼案件113件,法治政府建设全面加强。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严守中央八项规定等各项纪律,落实巡视整改,强化审计和司法监督,廉政建设能力不断增强。我们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政务公开阳光运行,累计办理民心网、“8890平台”投诉案件1.3万件,政府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二、2020年工作简要回顾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年初以来,全县上下战疫情、抗旱情,负重拼搏,锐意进取,于爬坡过坎处守初心、育新机,于峰回路转处担使命、开新局,扎实推进“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发展逐月回暖、稳中有进。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4.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完成5.9亿元,同比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9.2亿元,同比增长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47亿元,同比增长23%;招商引资到位资金预计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0%;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预计实现14278元,同比增长8%。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脱贫攻坚交出精彩答卷。夯实“四重叠加”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产业项目51个,新建扶贫农场10个、扶贫车间15个,44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实施危房改造13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强力控辍保学,全县28名贫困家庭学生户籍老大难问题得到根本解决,教育补助贫困学生8525人次、634.7万元。开展贫困家庭药品代购,实施大慢病、“两病”鉴定上门服务,医疗补充保险报销1.4万人次。全面落实“两想一度”,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714万元,安置就业6455人,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符合低保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应保尽保,兜底率达到30.9%。全县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最后65户116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县干部群众高站位、急响应、紧部署,闻令而动,日夜坚守,众志成城,拉开了抗击疫情的宏大战幕,锻就了抗击疫情的硬核力量。县财政投入资金412万元,组建防控工作组21个,建设核酸检测实验室4处,设置集中隔离宾馆12家、各类卡点349个,排查重点地区来彰返彰人员1.5万人,集中隔离150人,社会各界累计捐款捐物总金额达338万元,群众生产生活有序恢复。2名确诊病例成功治愈出院,未发生危重和病亡病例,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最美逆行者崔颖、王岩、刘晓冰、王二龙出色完成赴武汉、大连驰援任务,为彰武增了光、添了彩!
项目建设更加扎实稳健。逆势而上抓招商,积极参加辽宁-江苏对口贸易洽谈会、珠三角招商周、上海进博会等大型商会活动,精准实施“点对点”直达招商、云签约不见面招商、百日行动攻坚招商,巨人重工机械、泰武散热器等70个项目签约落地,签约额实现115.8亿元。一以贯之抓项目,益康炊具、新铝科技等51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其中亿元以上24个,完成年计划的150%;玉松科技、万谷管业、鑫湖重工等25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年计划的125%。特别是省政府“重强抓”的西蒙锻造项目当年开工、当年投产,当年实现产值1亿元。精准包装抓争取,获批中央投资项目15个,到位资金3.12亿元。成功举办第六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工业发展实现质变突破。深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五大板块”格局基本形成。硅砂深加工产业迈出新步伐,原砂开采量达到310万吨,铸钢砂、精铸覆膜砂等5个新产品上线生产,实现产值6.2亿元,同比增长24%;装备制造及配套产业链条基本形成,珐琅锅、抛丸机、垂直造型机等终端产品批量生产,电炉、铸造装备、成品外包装等配套产品订单生产,实现产值10.9亿元,同比增长139.8%;高端建材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全铝家具、桥梁钢构、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工民建配套产品稳定生产,实现产值6.5亿元,同比增长5%;双汇、雨润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全面开工建设,海岳食品发展势头强劲,农产品深加工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新能源发电量实现19.4亿千瓦时,产值10亿元,5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全年新增规上企业12户,完成技改项目12个,全县规上企业达到49户。
现代农业打开崭新局面。多措应对罕见旱情,农业实现稳产保供。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甘薯、红干椒、中药材等高效农业4.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9.4万亩、设施农业0.25万亩,新改建标准化养殖小区18个,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0%以上,薯类绿色高质高效项目、芝豇种子生产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省级认证。农业基础不断夯实,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4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4万亩,完成保护性耕作50万亩。科技共建成果丰硕,应用示范新品种89个,组建甘薯、水稻专家工作站,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95家、新型职业农民500人,落实农业保险面积151.5万亩。
服务业态不断丰富活跃。组建县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体系初步形成,58科创产业园项目成功入驻;鼓励网红直播带货,沙地甘薯、沙泉大米、工艺沙盘画等知名度不断攀升,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全年培育电商人才3846人,电商销售额实现1.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升温,大力发展草原生态旅游,新建草原路10公里,建成精品民宿3个;大清沟游客中心建成投用。“后备箱”工程深入实施,评出我县旅游“伴手礼”15个,实现销售额1543万元。餐饮、商超等连锁业态更加丰富,豪德夜市隆重启幕。成功举办“中华民族大赛马·2020传统耐力赛”。我县被评为“辽宁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成效明显县”“辽宁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京东智联云(辽宁)直播基地彰武分中心被评为“辽宁省第二批电商直播示范基地”,彰武铸铁锅被评为辽宁省首届电商直播节“十佳辽货优品”,哈尔套大集被评为“辽宁老字号”。
城乡发展日臻齐备完善。地产开发科学推进,中汇金泰、金桂园6号等4个新开工项目主体完工,翰林华府、泰达园一期等15个续建项目竣工投用,房地产库存去化周期下降至15个月。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两新一重”加快推进,实施城区供水管网改造42公里,辽西北供水彰武配套工程年底将正式并网入户。铺设电网511公里,新建5G通信网络基站37个,新客运站建成投用,五峰两处平改立工程竣工通车;新改建城区道路4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3栋、路肩硬化10万平方米、城区绿化3.1万平方米,新增路灯109基。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开展“雪亮工程”、违建专项整治、爱国卫生月活动,查处超速、超员、超载等违法案件8034起;“四好农村路”取得阶段性成效,乡村路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垃圾分类全面展开,清理“三堆六边”垃圾4.9万吨,章古台“五指分类法”经验在全市推广。我县被评为“全省文明城市”。
生态建设取得阶段成效。积极融入辽河流域治理,深入践行“留住水、含住沙、改良田、护生态”理念,完成柳河河道综合治理设计技术方案,选定并实施土地流转5万亩,柳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实施人工种草10.4万亩、围栏封育110公里,扎植草方格763亩,草原生态恢复示范成果持续巩固。严格实行造林资金拨付与成活率挂钩机制,实施人工造林10.4万亩,造林成活率达85%,全县扬沙天气较历年明显减少;养息牧河人工湿地工程主体完工,第二污水处理厂、哈尔套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投用,4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4微克;71个中央环保督察案件复查整改全面完成,30个“绿盾2020”案件全部销号,扎实推进国家林草局长春专员办交办案件整改,查处涉林疑似图斑违法案件389起,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不断巩固。
营商环境持续做实优化。“一网通办”加快推进,审批部门及审批事项全部集中进厅,网上可办率、实办率分别达到100%和83.3%,“辽事通”注册率位于全市前列。彰武经济开发区警务大队挂牌成立。开展援企稳岗行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积极推动企业抗疫保供,累计为59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保险金539万元,减免失业、工伤等保险费498万元。发挥县级领导包保、项目管家作用,全面实施代办制、驻警制,服务效能得到明显提升,外商吸引力不断增强,营商环境成为彰武一张亮丽名片。
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提升。投资1.4亿元,新建了彰武二高中和一高中食堂、体育馆、宿舍楼,改建并成立了二中、实验小学北校区,完成农村薄弱学校能力提升项目4个,改造维修校舍1.5万平方米,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阳光分班”实现新突破,新招聘教师66名,拖欠义务教育教师工资5358万元全部清零;医共体改革加快推进,健康医疗集团挂牌成立,县中医院门诊综合楼竣工投用,县人民医院心衰中心通过国家核查认证。新增城镇就业1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控在5.6%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安置退役军人18人。加大社会救助力度,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分别提高7%、21%,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分别提高7%、28%。应急接管彰武热电,保障了城区居民正常供暖。新热源厂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展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国家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成投用,新建村文化广场30个,安装体育健身器材35台套,举办乡村大舞台、农民赛歌会等大型文艺汇演83场;《彰武县志》《彰武年鉴》《彰武故事》出版发行。建成“村民评理说事点”200个,群众诉求得到及时解决,全年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税务、供电、武装、气象、通讯、武警、消防、残联、铁路、工青妇、公积金、红十字会、金融机构等部门和社会各界人士,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忆往昔峥嵘岁月,俱往矣感慨万千。五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彰武县情的发展之路,这是一条从本县县情出发确立的道路,这是一条把全县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这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过去五年的成绩,是在经济形势异常严峻复杂、历史矛盾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取得的,饱含着市委、市政府对彰武的亲切关怀,体现着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凝聚着全县人民群众的智慧和汗水,这是县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政府,向为彰武各项事业做出贡献的全县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关心支持彰武建设发展的驻彰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安不忘危,稳不忘忧。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工业比重依然偏低;二是财政收入总量不大、质量不高,收支矛盾日趋加剧,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压力持续加大;三是缺少产业牵动力强、税收贡献大的优质项目,企业产品还处于中低端,市场竞争力还不强;四是生态环境还很脆弱,植树造林质量不高,林地非林化比较突出,省级生态屏障建设任重道远;五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依然较低,特色农产品还处于“原字号”“初字号”阶段,产品深加工率、附加值还不高,农业大县到农业强县的道路还很长;六是政府治理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干部履职本领、担当精神、执行意识还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是彰武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向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推动经济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攻坚时期,更是机遇增多、优势凸显、活力增强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以更加蓬勃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心无旁骛抓发展、全力以赴保稳定、持之以恒惠民生,全面展示彰武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生动画面和宏大场景。
今后五年,我们要实现的总体目标是:
认真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融入国家“双循环”和省“双向融入”新发展格局,立足打造“一都一城三基地”,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靠资源起步、靠创新赢得未来。坚持“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砂工业、沙农业、沙文旅、沙健康,打好砂牌、走好砂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将战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走好彰武特色沙经济发展之路。通过五年努力,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力争县域经济综合排名晋升至全省前20位。形成营商环境一流、创新活力迸发、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美好、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幸福的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完成以下主要任务: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持续缩小与省内发达县区的差距,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力争实现晋级升位。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比重大幅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现代服务业破局发展,形成“一产优、二产强、三产活”的经济发展格局。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更大突破,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取得重大进展,公平竞争制度更加健全,营商环境更加优化,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示范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创新能力取得新成效。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落地率大幅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幅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明显提高,数字彰武建设基本形成。
城市功能实现新提升。科学合理规划城乡布局,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特色乡镇、特色村庄进一步发挥作用,城乡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提升,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生态建设取得新进步。土地沙化治理深入推进,彰武草原、柳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一点两线一面”生态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努力打造“三生”融合的生态模式。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变成效显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彰武。
社会文明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皇家牧场、治沙精神等区域特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凝聚力、向心力进一步增强。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坚持就业优先,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质量更高,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高质量教育和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
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依法治县迈出坚实步伐,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各级政府更加务实有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快构建,“一网五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层基础持续巩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显著增强,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
四、2021年重点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彰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面对发展形势的新要求,时代赋予的新任务,你追我赶的新态势,我们要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坚韧的毅力、务实的作风,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在认真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基础上,统筹推进彰武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
2021年政府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和省市县委重大决策部署,认真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乡村振兴三大战略,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弘扬彰武治沙精神,践行“六个一”工作法,深化“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思路,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抓实生态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助力彰武加速赶超、富民升位,开启“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我们确定的工作目标是:
──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16.8亿元,同比增长5.2%;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2亿元,同比增长10.6%;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6.2亿元,同比增长5%;
──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7亿元,同比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1.3亿元,同比增长10%;
──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20.7亿元,同比增长15%;
──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15134元,同比增长6%。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九方面工作:
(一)利民为先,便企为要,全力打造营商高地
优化政务服务。以“放管服”改革为主线,以四个“一流”为目标,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大厅“一窗受理”,落实“一张网”办审批,严禁“网外”运行,执行“一枚章”管审批,杜绝“厅外”办理,“辽事通”推广使用力争实现全覆盖。推行工作日预约延时服务,实现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全面实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不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营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
树牢服务品牌。树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射线式服务理念,实施从企业注册到注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项目服务代办制、驻警制,完善园区封闭化管理,提升建设项目110审批平台运行质效,严控审批时限,将彰武特色服务品牌做优做强。建立涉企服务评价“回访”制,在职能部门考核中加大企业监督评价权重,形成评价倒逼、考核牵动的“外循环”监督机制。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和减税降费各项措施,深化重点项目县级领导包保、项目管家等制度。切实解决企业关心的招工难、融资难等实际问题,全力做好用地、供电、供气等要素保障,为企业提供贴心、暖心、真心服务。
狠抓服务监管。坚持“审管分离”,制定和完善部门审批责任清单,明确审批主体,细化职责分工,建立健全登记注册、行政审批、行业主管相互衔接的监管机制,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强化审批人员配备,保障审批岗位设置严格、稳定。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力推广“容缺后补、以函代证”,真正把方便让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常态化高压打击敷衍塞责、拖延刁难、吃拿卡要等违法违纪行为,重拳解决“卡脖子”“中梗阻”等影响政府形象、阻碍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
(二)顺势而为,竭力而战,加快建设工业强县
聚力园区突破。加强彰武经济开发区土地储备,新征建设用地1500亩,配套园区道路3.8公里、给排水1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19公里,提高园区绿化水平;年内盘活存量资产1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环保园”落成,加快延链、补链、固链项目入驻,提升园区承载力和竞争力,主导产业项目总数力争达到130个以上;实施园区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巩固提升管委会+公司改革成果,提升开发区发展活力。全力破解沈彰新城历史遗留问题,加快闲置土地、闲置资产处置进度,深化与沈北新区飞地合作,释放发展新活力。
壮大优势产业。做精硅砂深加工,依法规范开采秩序,加快推进国有硅砂矿采矿手续办理,保障优质砂源供应;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石油压裂砂、精品铸钢砂、特种覆膜砂等高端产品扩能增效,提高市场份额。全力推进唂粉环保砂项目取得实效。做细装备制造及配套,加快单一产品向总成、终端迈进,推动巨人重工、金盛元厨具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泰武散热器、辽宁胜博材料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做足补链延链文章。做优高端建材,依托新铝科技等龙头企业,集聚发展铝型材、铝家具等全铝产业,围绕华洲重工、中泰人造石等重点项目,打造东北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建材产销基地。做大绿色食品加工业,加快双汇、华美、新望项目建设进程,尽早竣工投产,推进海岳食品增能扩效,加快雨润食品复工复产。做强新能源,以百万千瓦级能源基地建设为牵引,全力推进华能、华电、国电等现有新能源企业扩能升级、扩渠增效。完成大金、华洲、龙源等50万千瓦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狠抓企业运行。全力保障市场主体,以彰武经济开发区为突破口,将入园企业纳入“链上开发区”平台,拓宽企业“产销”两扇门,以链促网、以网建圈,加快域内企业“融入”步伐。加大要素市场扶持,突出审批、人才、融资、销售等关键环节,全力助企纾困,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努力提升企业发展效益。强化企业运行监测,以节能减排、安全生产为重点,严格企业生产监管,全县规模企业生产标准全部达到B级以上。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大力实施企业技改扩能,全面提高设计、制造、工艺和管理水平,提升企业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竞争力。全年完成技改项目8个、规模企业扩户8户。
(三)广开渠道,双招双引,拉动总量快速增长
打响全民招商攻坚战。深耕京津冀,拓展晋鲁豫,着眼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聚区,充分发挥资源和区位优势,围绕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旅游开发、数字经济,推动全领域招商。创新推行产业链招商、中介招商、高层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方式,推动多层次招商。牢固树立以“亩效益论英雄”的理念,提高环保要素门槛,严把税收、产值、投资强度等关键环节,做大总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全年引进5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积极筹办第五届中国硅砂产业发展论坛。
打响向上争取攻坚战。强化政策吸收与利用,坚决用好、用活、用足各项利好政策。全面实施“跑省、进厅、联市”,积极开展项目编报,坚持滚动储备,推行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政策走,争取更多支持向彰武倾斜,全力做好“三争取”工作。加快已获批中央投资项目建设,力争年末全部竣工投用、发挥效益;有效推动已申报入库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打响创新驱动攻坚战。实施协同创新,积极投身辽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先导区和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用足用好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提供政策支持,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加强与武汉理工、辽工大、省农科院、中铸协等重点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完成核心技术攻关4项,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3项,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狠抓招才引智,积极引入高层次人才,全力做好住房、子女教育等保障。推进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审改革,更好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把彰武打造成创新的蓝海、创业的热土、创客的乐园。
(四)依托资源,提质增效,深化乡村振兴战略
强化供给提升。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确保粮食产量达到18亿斤以上。强化生猪稳产保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严防重大动物疫情发生。开展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供给,发展杂粮7万亩、甘薯4万亩、芝豇3万亩,把“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芝豇之乡”。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种苗产业,支持国有林场新建优质苗木基地3处,推动木本油料和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生态经济效益。全面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业品牌保护,严格质量安全监管,全年新增地域品牌3个,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安全产业链,促进农产品优质优价。积极筹办全国甘薯产销对接大会。
优化经营体系。加快深化“三变”改革,充分释放互换并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红利,引导和鼓励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鼓励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发展村办小企业,力争年收入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20个。大力引进和培育乡村振兴人才,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广“集体经济组织+企业+农户”经营模式,新增农业专业合作社50家、家庭农场5个。创新发展田园体验、生态观光、特色认养、庭院经济等新兴农业产业,向农业开发要潜力、要效益。
夯实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新建高标准农田9万亩,新增设施农业3000亩,实施保护性耕作50万亩,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1.5万亩、水库除险加固1座。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促进农机农艺融合,不断壮大科技示范基地规模,推广芝豇与红干椒、大豆等作物间作新技术52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2%。实施“三北六期”、退化防护林修复等重点工程,加大“小开荒”清理力度,完成人工造林3.6万亩,退化草原改良7.4万亩。
强化乡村治理。持续完善和发展乡村治理体系,大力弘扬崇德向善、扶危济困、扶弱助残等传统美德,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倡导建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村规民约,充分发挥评理说事点作用,实现政府治理、人民调解、村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
(五)敢于突破,融入对接,激发文旅商贸活力
加快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打通县乡村三级物流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农村电商站点破局发展。年内培育本土电商企业5家,电商达人25人,着力提升彰武电商产品市场占有率,电商产业销售额实现2亿元,全力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依托58科创带动彰武特色产品打开国际市场,引进亚马逊、速卖通等电商平台5个,电商人才70人。高规格举办58跨境电商峰会。
加快全域旅游提档升级。抢抓高铁进京融沈契机,以打造沈阳城市后花园为目标,着力提升彰武旅游的历史厚重感和文化乡土味,吸引更多游客在彰武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开发巨龙湖“龙心岛”精品旅游休闲区,完成游客码头改扩建工程;建设大清沟观景平台、观光浮桥,创造性增加旅游元素、增设旅游设施;完善高山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树种,扩大五角枫栽植面积,把高山台公园打造成百姓休闲园、市民公园、游人乐园;引入社会资本,推进草原示范区旅游设施建设。
加快夜间经济繁荣发展。围绕老城商圈,实施店招改造、街区亮化,提升主要街路集聚水平。积极推进中央商务区步行街夜间地摊经济,充分挖掘主城区商街品质消费空间。调整豪德夜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经营摊位,致力提档升级,提升消费品质,推进夜间经济向夜游经济发展,唱响彰武夜间“小城故事”。
(六)防治并举,绿色发展,夯实生态立县根基
推进生态恢复。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一点两线一面”生态治理格局。大力推进“三生”融合,推动草原生态持续恢复,种植精品草场1000亩、中草药500亩,打造精品花海2000亩,完成围栏封育40公里。加快柳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完成“旱改水”工程1.2万亩,启动城区段4.2公里生态景观工程;完成养息牧河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加快西六万亩牧草基地建设进度。加强矿山环境治理修复,坚决打击违法开采行为。
加强污染防治。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开展秸秆焚烧、餐饮油烟污染整治等专项执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全年环境质量达标天数不低于80%。扎实开展水污染防治,强化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和达标排放率,完成爱思特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入河排污口规范化整治,推进4处国考断面水质持续达标;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保障居民饮水安全。完善监管执法机制,扎实推进长春专员办交办案件整改,坚决杜绝环保督察、绿盾行动销号案件反弹。
倡导绿色生活。提倡低碳环保,建设绿色家园,使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成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推进公共机构节能降耗,抓好机关、学校、医院等重点领域,用好管理、技术、行为等节能手段,全面推进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深入开展。促进绿色发展,从消费端发力,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行为,倡导简约适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七)科学规划,城乡统筹,拉伸区域发展空间
坚守规划底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执行最严的土地使用政策,推进城乡节约化、集约化发展。高效完成并严格执行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把好土地审批关,加快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严厉打击大棚房、违建别墅、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违规用地问题,确保农地农用。
促进地产开发。坚持存量盘活、增量提效,统筹区片效应和个体特色,促进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发展。遵循因企施策、一户一策、实事求是原则,逐步破解县域内楼盘历史遗留问题;大力推进中汇金泰、金桂园6号、泰达园3号等新建地产项目开工,销售面积力争达到12万平方米,建筑业产值实现10亿元。
强化基础建设。启动大郑铁路两处平改立工程,完成国省干道大中修27公里,推进城市外环建设进程。加快清真路、灯塔路、高山台大街等市政道路改造,建设农村“一事一议”道路170公里。全面更新城区供水管网。完成老旧小区改造23栋,建设5G通讯基站166个。实施绿化工程,见缝插绿、拆墙透绿,突出抓好道路、庭院、小区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2.5万平方米,让城市绿起来、美起来;加大对路灯照明、夜景亮化设施的巡查管护,彻底消除城区“摸黑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彰武热源厂建设。
规范城乡管理。高效发挥城市110指挥平台作用,提升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加强常态化巡逻,实施精细化管理,持续打击和整治违法建筑、占道经营、乱停乱放等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环卫市场化运营,增强物业管理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物业管理模式。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聚焦农村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提升,持续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年内新建美丽乡村9个。
(八)强化保障,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幸福指数
狠抓疫情防控。提高风险意识,增强处突能力,千方百计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压紧压实防控责任,健全完善防控体制机制,根据国内外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动态化调整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措施,加强重点地区来彰返彰人员排查,突出冷链食品检验检测,做到“人、物”同防,扎牢疫情防控保障网;持续巩固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成果,构建“平战结合”医疗格局,畅通物资采购“绿色通道”,强化物资“战时”储备,日常化开展突发卫生事件应急演练,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严格执行健康码扫码认证工作要求,提高“辽事通”普及率和使用率;常态化开展疫情防控宣传教育,全面提高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巩固脱贫成果。探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坚持用脱贫攻坚的办法推动乡村振兴,用乡村振兴的办法巩固脱贫成果。落实“四个不摘”“九个不变”要求,紧盯易返贫领域,健全精准防贫机制,完善返贫预警机制,守牢资金监管机制,保障新一轮扶贫开发举措有效落地。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提升产业项目质量,扩大产业项目叠加效应;持续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满足低收入家庭就业需求;加大医疗保障力度,全力降低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风险。
致力保障民生。全力稳定就业,扩大劳务输出,落实援企稳岗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20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5万人,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落实全民参保计划,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加强分级诊疗、异地结算,统筹做好妇女儿童、健康养老、拥军优属、助残扶弱等事业发展,构建保险、救助、福利有机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高质量完成村“两委”和社区换届。
优化公共服务。完成人民医院传染病分院、中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升级改造;深化紧密型医共体改革,巩固“大病不出县”行动成果,确保县域就诊率达到90%以上。坚持立德树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守护师生心理健康,不断强化体育教育、劳动教育;加强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巩固“阳光分班”成果,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秩序,办好职业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繁荣文体事业,新改建农村文化广场25个,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系列活动,举办万人广场舞大赛、迷你马拉松、校园足球联赛等大型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社会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建筑施工、道路交通、食品药品、消防安全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生。学习借鉴“枫桥经验”,严格落实《民法典》,充分发挥人民调解、法律援助作用,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化解矛盾纠纷,推进“责任信访”架构建成。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营造清朗网络空间,持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社会大局长治久安。
(九)规范运行,创新施政,强化自身效能建设
忠诚为政,牢记初心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严格执行政府党组学习制度,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着力解决一批高质量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勤勉从政,坚持创新实干。以加快发展为己任,强化使命担当,摒弃不符合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念、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创新督查考核和绩效管理办法,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制度,最大限度简政放权、优化流程,提升办事效能。强化跟踪问效,坚决整治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等问题,全力推动政府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依法行政,坚守法治信仰。依法科学决策,遵守法定权限,健全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全面开展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提高行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治化水平。主动接受县人大法律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提高议案、提案办理质量。规范化推进政务公开和行政执法,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
管理优政,守牢运行底线。强化财税组织收入,提升征管质效,加大监管力度,促进有效增收,全力保障“三保”支出,严控“三公”经费等超预算支出,确保只减不增。健全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政府偿债等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推动政府债务化解,全面完成年度化债任务,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提振保障底气。
从严治政,净化履职生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突出问题,坚决防止“四风”反弹变异,主动接受纪委监委和审计监督,全力遏制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发生。从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一岗双责”,不断强化舆论引导和阵地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各位代表!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人民的齐心协力下,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只争朝夕加油干、不负韶华再出发,奋力开创彰武经济社会建设新局面,以优异成绩向历史、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时代答卷!
名词解释
“七通一平”:基本建设中前期工作的道路通、给水通、电通、排水通、热力通、电信通、燃气通及土地平整等基础建设。
“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四重叠加”:贫困户自营、村领办、镇领办和县统筹的产业扶贫模式。
“两病”:高血压、糖尿病。
“两想一度”:想就业、想贷款和贫困群众满意度。
“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一点两线一面”:一点,即西六家子镇建植优质牧草基地;两线,即重点治理柳河、养息牧河两岸的风沙源;一面,即重点治理北部沙荒区的7个乡镇。
“一网五平台”:阜新党群服务网,社会治理平台、纠纷化解平台、诉求办理平台、便民服务平台、智慧党建平台。
“六个一”工作法:绘就一张图、凝聚一股劲、心怀一片情、捧着一颗心、严守一底线、考核一张表工作法。
“容缺后补”:允许某些审核材料在规定时间内暂时缺少,实行非主审要件缺项受理和审批。
“以函代证”:项目建设单位出具项目申请,即可取得审批局出具的前期工作函,凭此函可代替项目建议书办理规划、土地、环保等相关后续审批手续。
“三治并举”:自治、德治、法治并举。
“四个不摘”: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
“九个不变”:坚持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变和各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机构不变;五级书记抓扶贫不变;“双组长”责任制不变;党委政府领导责任和纪委监委监督责任不变;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机制不变;已摘帽省级贫困县党政正职相对稳定不变;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帮扶机制保持不变;各级帮扶力量和帮扶关系不变;各级扶贫投入力度不变。
“一都一城三基地”:中国砂都,生态屏障城,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基地、绿色食品基地、新能源产业基地。
“平战结合”医疗格局:既着眼平时,又能立足战备的医疗格局。
“三位一体”: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企业、社区三者以物业管理为轴心的社区一体化关系,是一种综合型社区物业管理新体制。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