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体育赛事 > 正文

1936年的中学会考是什么样?

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的大门(照片由张绍祖提供)

如今,一提起选修课、必修课和学分,很多人想到的都是大学,然而天津市档案馆中保存的一张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的课程表显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天津的中学课程设置中也有必修课、选修课之分,而且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按照规定修完学分,并且通过考试后才能毕业。

那么,档案中的“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到底是怎样的一所学校?那时的中学课程设置和考试又是怎样的呢?

康辅德(照片由张绍祖提供)

据教育史专家张绍祖先生提供的资料显示,天津市档案馆的这份资料中提到的“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创办于1927年。学校的创办者是近代爱国教育家康辅德,字牖民。他创办这所学校的经历,其实可以看做当时的教育家倾其所有办教育的一个缩影

天津近代中等教育和民间办教育的浪潮,可以追溯到1898年,那时,维新变法运动正如火如荼。在重视教育的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谕内阁“即将各省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堂,并奖励绅民办小学”“民间祠庙之不再祭典者,由地方官晓谕居民,一律改为学堂”。在同一年颁布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明确提出“大学堂”“中学堂”“小学堂”的建制。

1936年的中学会考是什么样?

之后,在官立中学堂建设的同时,天津的私立中学堂也纷纷出现。在众多兴办中学教育的乡绅中,最著名的是严修和张伯苓。1904年,他们赴日考察日本教育归国后,如此论述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知彼邦富强,实由于教育之振兴,益信欲救中国,须从教育着手,而中学居小学与大学之间,为培养救国干部人才之重要阶段,决定先行创办中学,徐图扩充。”

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就是在这股办学浪潮中创建的。当时,康辅德有鉴于天津中等学校缺乏,决意创办一所中学。为了办学,康辅德借用了大红桥北打蛋厂的空房舍,但房舍狭小,不能用作教室,只可用作宿舍。康辅德又与天津县教育局竭力交涉,借药王庙小学空房舍做教室、预备室、办公室等。

“起初公议校名为牖民中学,后经康辅德力驳改名为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后来,学校邀请热心教育的名人组织校董会,公推康辅德为校长,统筹一切。康辅德遵父命当义务职校长,筹备办公、交际等费用,每月由其父供给30元,又自备20元。”张绍祖介绍说。

1927年3月4日,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正式开学。起初,这所学校只有三个班,后来又增设一个班。鉴于学生日益增多,并且打蛋厂被士兵占用,1928年7月,康辅德呈请省政府教育厅拨给河北三马路旧督署小学地基作为校址,之后和同仁四处奔走募捐万余元,改建校舍。

新校舍于1928年12月落成,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全部迁入,并于1929年1月27日举行新校舍落成典礼。

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课程表

1909年,中学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实科”以外国语、算数、物理、化学、博物等为主课。两年后,“文”“实”两科都以外国语为第一位

天津市档案馆收藏的课程表,制定于学校迁入新校址的那年。根据档案馆提供的资料显示,那时的私立河北中学校为初级中学,学制三年。从课程表上可以看出,学生共分六个学年,最后两个学年的课程暂时空白。

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学生的必修课程包括公民道德科、国文科、英文科、数学科、历史科、地理科、音乐科等。各学科的授课时长和学分也不相同,如第四学年的英文课占17个学分,而体育课只占两个学分。

近代中学的学制,其实几经变化。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中学堂学制为四年,后来又改为五年,再改四年。1922年的“新学制”规定,中学学制为六年,初中和高中各三年。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起初只有初中三个班,后来增加了高中。

清朝末年,按照政府规定,中学课程规定为12科。1909年,中学实行“文”“实”分科,“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为主课,“实科”以外国语、算数、物理、化学、博物等为主课。两年后,“文”“实”两科都以外国语为第一位。

民国初年,中学课程设置又发生变化,再次经历了“文”“实”分科的取消与重设。从档案馆所藏的课程表中的科目来看,这份课程表遵守的应该是1929年最新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关于中学课程设置的规定。除了课程表中规定的必修科目外,还有不计学分的党童子军科目,高中则有18个学分的选修科目。

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参考书目录

“各场由主考员分别点名后,即令各学生分入各试室,由主试员散发各科应考试题,会场内外有少数警察保安队,负责维护,致秩序良好”

当时,学习成绩不合格的中学生不能毕业,甚至不能转学。1912年颁布的《学校管理规程》中规定,“转学生须受编级试验,合格者始编入相当之学级。凡未修毕一年之课程及受学年测验不及格者,应停其升学。”对于“成绩过劣难期造就者”“陆续旷课至百日以上者”“无正当事故持续旷课一月以上者”,校长都可以勒令其退学。

1928年,刚成立不久的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曾收了41名插班生,这些学生都通过了考试,当时甚至有些要求严格的学校并不接收转学生。

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河北省每年都要举行会考。天津私立河北中学校曾在1933年的河北省中等学校毕业会考中崭露头角,获得冠军。1935年,因私立学校不能用省市名称,该校改名为私立民德初级中学校(以下简称“民德中学”)。第二年,改名后的民德中学再次在会考中取得佳绩,风头直追当时有名的耀华中学。

当时的中学会考,考试科目一般为国文、数学、理化、英文等。1936年的会考中,参加的学校为25所,考场共有三处,分别是民德中学、天津中学和河东市立师范。根据《益世报》记载,考试7点开始,考生6点半开始入场,“各场由主考员分别点名后,即令各学生分入各试室,由主试员散发各科应考试题,会场内外有少数警察保安队,负责维护,致秩序良好。”当时的社会局局长、公安局局长亲自到考场视察。对于因故不能在当天参加会考的学生,社会局会定期举行补考。

1936年7月18日晚,会考成绩张榜公布,民德中学与耀华中学并肩媲美,分居初、高中冠军。初中前十名的学生中,有三名是民德中学的学生,民德中学的女学生马绍骧以平均分95.35分的高分获得了初中第一名。

关于当时会考的难度,耀华中学学生、获得1936年会考高中第一名的何鼎基曾在采访时说:“本人以为此种制度(会考制度)可取,但办法须力求改善,如此次各校课本本不一致,考题甚少,且多偏颇,致使一般同学感到相当困难,然亦不免侥幸者,似应从统一各校课本做起,同时出题应加多,如能选择作答更好,本人为应会考,曾特向他校借用课本,并阅览会考指南参考。”

1936年会考之后,民德中学名声大震,当年报考的男女生共计1500名,班次增至18个。就在民德中学蓬勃发展之际,“七七事变”爆发。1937年7月29日清晨,日军用飞机对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等地狂轰滥炸。民德中学位于市政府旁,加上该校一贯坚持对学生进行抗日救国教育,遭到日军嫉恨,被列入轰炸计划中。

“‘九一八事变’后,康校长通过市教育局,向各市立小学酌借旧有教育枪支,加紧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1936年,该校组织爱国储金会,同年11月为支援绥远抗战集洋三百余元,汇往绥远前线。康校长代表师生给绥远守军傅作义将军发出慰问电,傅作义亲自发回‘三军闻命,感奋益深’的感谢电。”张绍祖说。

那个清晨,开办了十年的民德中学与市政府同时被炸,在大火中变成一片废墟,被迫停办。民德中学、南开中学部分学生到耀华中学校长赵天麟开办的“特班”就读。

本报记者 李宁 专家支持 张绍祖

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

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