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又一款搭载芯擎科技7纳米智能座舱芯片“龍鹰一号”的智能汽车——吉利银河E5正式上市,这也是“龍鹰一号”单芯片“舱泊一体”解决方案的首秀。
搭载芯片“龍鹰一号”的车机全功能演示台。
相比传统方案,这一方案能为单车节省约700到1200元。芯擎科技正与多家知名车厂的一级供应商和车厂开展深度合作,陆续将有新车型上市。
“智能汽车已经从早期的算力大战进入到以高效高性价比为主旋律的新一轮竞争。”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介绍,“舱泊一体”等高度集成的计算平台,能帮助主机厂节省开发时间和成本,实现降本增效。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龍鹰一号”能够实现“舱泊一体”,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中加入了2颗NPU(嵌入式神经网络处理器),大大提升算力。而国外主要竞品厂商,只有1颗NPU内核,很难为“舱泊一体”提供算力支持。
“龍鹰一号”。
截至目前,“龍鹰一号”累计出货超过40万片,已为20余款车型装上中国“芯”,其中不乏领克08等畅销车型。这样的速度和成绩单,让芯擎科技成为年度本土高阶智能座舱计算平台量产的第一名。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武汉经开区的芯擎科技总部,从展厅的企业“足迹”看到,芯擎科技用不到5年的时间,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与国外巨头“掰手腕”的“独角兽”。
这样的信心和底气从何而来?汪凯告诉记者:“在2018年企业成立之初,我们就锁定7纳米作为芯片制程。这在当时看上去是一个大胆的选择,也是一个有实力的芯片公司必须作出的正确判断,初创公司没有犯错的机会。”
当时,因先进工艺制程芯片设计难度极大,国内大部分厂商瞄准16纳米、28纳米制程。而汪凯带领团队直接“进军”由国际巨头把持的7纳米高端车规芯片领域。
位于武汉经开区的芯擎科技总部。
一颗汽车芯片从立项到量产装车,一般要3到5年。而芯擎科技只用了18个月,被外界形容为“光速”。
“汽车芯片国产替代的趋势已经势不可挡。”作为半导体专家,汪凯认为,“中国‘芯’要有能力提供更好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真正参与到国际竞争中,进而引领国际产业的风向。”
目前,芯擎科技的高阶自动驾驶芯片AD1000即将流片,今年内交付客户,能满足L2至L4级智能驾驶需求。“这将是芯擎科技的另一个里程碑,标志着我们成为国内唯一能够覆盖从智能座舱到自动驾驶高算力芯片的全栈本土供应商。”汪凯说。
在武汉,国产自动驾驶芯片领域研发正不断提速。仅在武汉经开区环太子湖一平方公里,200家汽车软件上下游企业遍布,竞速“软件定义汽车”新赛道。
编辑:王冲
有话要说...